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学院 > 正文

北京音乐学院编钟传承人-北京音乐学院教授

编辑小哥M 发布于2024-06-18 00:10:11 音乐学院 45 次

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北京音乐学院编钟传承人,以及北京音乐学院教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简略信息一览:

浅谈曾候乙编钟对中国音乐史的重大意义怎么写?急急急...

1、曾侯乙编钟的特点:造型精美,音质优美,制作工艺精湛。历史意义如下:礼仪之器:曾侯乙编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礼仪之器,常用于宫廷音乐、祭祀仪式等场合。在古代,编钟被认为是皇帝权力的象征,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编钟演奏音乐。

2、这套最为珍贵的编钟经实测,与现在国际上通用的G大调七声音阶属同一音列,从而推翻了中国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传统说法,对中国音乐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音乐学院编钟传承人-北京音乐学院教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腔内不设钟舌,单用槌或棒从外面敲击,是中国乐钟固有的发音方式。曾侯乙编钟的出土除了展现先秦乐钟的最高成就之外,它的钟架也增广了世人对先秦音乐的认识。这座钟架出土时仍一如下葬之时那样矗立在墓室里,大多数的钟都挂在架上,清楚显示了正悬与侧悬的具体形态。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为何会颠覆了中外音乐文化的地位?

编钟的出土揭示了商周时期音乐文化的卓越成就,标志着中国音乐发展较西方更为悠久,体现了古人对音乐艺术深刻的理解和精湛的技艺。

曾侯乙编钟的总音乐可以达到5个8度,略次于现代的钢琴,足以证明古人的智慧以及专业的音律知识。除了曾侯乙编钟本身外,在这套编钟上还记载了28000字和音律有关的铭文,向世界展示了2400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国在那个年代的音乐造诣和乐器铸造技术就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了。

北京音乐学院编钟传承人-北京音乐学院教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年5月22日凌晨5时,墓室积水抽干后,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场的考古工作者都被这前所未见青铜铸器惊呆了。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文艺研究院音乐研究后音乐家黄翔鹏、王汀寺人闻讯赶来现场,日发继夜地对全套钟逐个进行测音。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一,曾侯艺编钟的出土,彻底改写我国音乐历史。本来我们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并且这以说法也得到了中国人的普遍接受。

这件文物就是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它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因此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除了编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建鼓底座也是一件非常罕见的文物。

赵良山主要经历

1、晚商时期,5个音孔可吹6个音,至迟在春秋时期,埙已经具备6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由来发展: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

2、竹埙,作为一件新型乐器,笔者一见就对它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并撰《竹埙》一文刊载于《中国乐器信息》2000年4月号。本人对竹埙感兴趣的原因,不仅是它那特异的音色和低沉的音区,能在民族乐队中发挥别种乐器不能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竹埙对管乐器音乐声学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做用。

3、埙还在我国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省等地出土过。从出土文物看,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

4、不久之后,陈重教授的另一位学生、湖北省歌舞团的赵良山,用红木研制出十孔埙,解决了埙难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编辑本段]埙的发展 子母埙 埙还在我国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省等地出土过。从出土文物看,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 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

关于北京音乐学院编钟传承人,以及北京音乐学院教授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随机文章
随机标签